ADHD,過度活躍症

小朋友常常發脾氣,無論在學校還是家裡也無法專注完成功課,常有衝動行為,例如無法跟從老師和長輩的指示和遵守規則,魯莽而不敏感的表現嚇怕身邊的同學和家人,導致他們在學習和社交上出現障礙,這有可能小朋友患上專注力失調/過度活躍症。

專注力失調/過度活躍症(Attention-Deficit / Hyperactivity Disorder, ADHD),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發展障礙,男生比女生的發病率為高,兩者的發病比例約為5:1,通常會在孩子就讀幼稚園至小學階段出現較明顯的症狀,例如︰

  1. 專注力弱
  2. 容易受外界干擾而分散注意力
  3. 不能專注於某一項活動
  4. 做事缺乏條理,常常遺失書本、文具等

專注力不足過動症可以大概分為兩類:「好動與衝動型」和「長期專注力不足型」。「好動與衝動型」的患者比較容易辨認出來,因為他們有明顯的表現,例如經常離座、難以安坐工作、常搗亂等。「長期專注力不足型」的患者,因行為比較靜態而難以辨別,所以老師和家長可能會忽略他們的問題。他們不會在課堂亂跑亂動,反而是常常發呆、老是做不完功課、而且組織力薄弱、經常遺失自己物品等。患者亦可能是「混合型」,同時具有兩者的特徵。

專注力失調/過度活躍症的成因在醫學界仍未有結論,但近年來,有不少的研究指出其成因是腦神經基因出現問題。父母有專注力失調/過度活躍症,約有57%機會遺傳至小朋友。而在同卵雙胞胎的研究顯示,一名孩子患有過度活躍症,他的兄弟姐妹發病率高達73%-90%。現時發現超過100個基因與專注力失調/過度活躍症有關。基因檢測能協助家長尋找小孩過度活躍的原因,檢測方案有兩種,檢測患者單獨檢測和三重測序基因檢測。7歲前是黃金治療時間,及早了解發病是否與基因有關,讓醫生能提供合適的治療方案,並向家長下次的懷孕提供遺傳方面的訊息。

一旦確診後,家長讓小朋友接受行為矯正及技巧訓練,透過清晰的行為規範,輔以心理輔導及社交訓練,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。藥物治療是另一種有效治療方案,跟從專科醫生的指示使用適當藥物來加強孩子專注力。家教通力合作能大大改善小朋友的行為問題,所以家長需學習及貫徹有效的管教方法,並與老師溝通,讓老師也瞭解孩子的困難,配合適切的學習環境及人際關係的訓練。

相關文章